”沙眼”是由沙眼衣原体”感染”所致的一种慢性传染性结膜”角膜炎”,是导致盲目的主要疾病之一。全世界有3亿~6亿人感染沙眼,感染率和严重程度同当地居住条件以及个人卫生习惯密切相关。50年代以前该病曾在我国广泛流行,是当时致盲的首要病因,70年代后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、卫生常识的普及和医疗条件的改善,其发病率大大降低,但仍然是常见的”结膜病”之一。
【病因】沙眼衣原体由我国汤飞凡、张晓楼等人于1956年用鸡胚培养的方法在世界上首次分离出来。从抗株性上可分为A、B、Ba、C、D、E、F、J、H、I、K等12个免疫型,地方性流行性沙眼多由A、B、C或Ba抗原型所致,D~K型主要引起生殖泌尿系统感染以及”包涵体性结膜炎”。张力、张小楼等(1990)对中国华北地区沙眼衣原体免疫型进行检测,结果表明华北地区沙眼以B型为主,C型次之,我国其他地区的发病情况缺乏流行病学资料。沙眼为双眼发病,通过直接接触或污染物间接传播,节肢昆虫也是传播媒介。易感危险因素包括不良的卫生条件、营养不良、酷热或沙尘气候。热带、亚热带区或干旱季节容易传播。
【临床表现】急性沙眼感染主要发生在学前和低年学龄儿童,但在20岁左右时,早期的”瘢痕”并发症才开始变得明显。成年后的各个时期均可以出现严重的眼睑和角膜合并症。男女的急性沙眼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相当,但女性沙眼的严重瘢痕比男性高出2~3倍,推测这种差别与母亲和急性感染的儿童密切接触有关。
一般起病缓慢,多为双眼发病,但轻重程度可有不等。”沙眼衣原体感染”后潜伏期5~14天。幼儿患沙眼后,症状隐匿,可自行缓解,不留后遗症。成人沙眼为亚急性或急性发病过程,早期即出现并发症。沙眼初期表现为滤泡性”慢性结膜炎”,以后逐渐进展到结膜瘢痕形成。